20世紀7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逐步從理念走向戰略并加以實施,體現了全人類對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愿景。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創造文明和財富的主要載體,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象征。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50%,預計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將超過67%,城市已經成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聯合國、世界銀行、經合組織、歐盟及歐美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是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近年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歐洲標準委員會(CEN),以及歐美發達國家標準化組織十分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工作。ISO響應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的需求,于2012年2月23日批準成立ISO/TC 268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各類城市提供支撐技術和工具,包括管理體系要求、指南和相關標準,以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經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影響人類21世紀的兩件大事。”過去30多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城市人口從1.7億增加到7.49億,預計到2050年城市化率將提高到80%。盡管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經濟增長驅動乏力,經濟發展模式亟須轉變;社會包容性不強,公共服務均等化亟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低,生態環境有待改善;城市盲目擴張,城市規劃、建設有待改進;城市綜合管理能力不高,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改善等諸多問題。
標準是化解上述問題的重要技術手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工具。經濟方面,標準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和創新的主要動力和技術基礎;社會方面,標準是促進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環境方面,標準是制定國家環境政策的依據,是執行環保法規的基本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能為各類城市提供管理和評價工具,有助于利益相關方了解城市發展的現狀、識別城市可持續性問題、借鑒優秀城市發展經驗,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深入開展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工作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的重要舉措,是滿足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實現城市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滿足城市居民對可持續發展新期盼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上一篇: 有一種標準叫“團體標準” 下一篇: 氣候適應規劃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
